刘科院士:电动车的盲目扩张是在增加碳排放,而非减少碳排放澳大利亚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、南方科技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刘科围绕“碳中和的现实与路径”发表了独到见解,为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全新思路。 电动车真的能助力实现碳中和吗? 在双碳目标的愿景下,汽车产业的发展正进入至一个百年未有的产业重构新时代。碳达峰、碳中和的宏伟目标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,也带来了新的挑战。 汽车行业的绿色转型作为全球碳减排中的重要一环,我们不禁要问:电动车是汽车行业解决碳中和的答案吗? 在此次前瞻碳中和低碳科技产业发展峰会上,刘科院士给出了一个特别的答案:“电动车的盲目扩张是在增加碳排放,而非减少碳排放。”前100年电动车就未能战胜燃油车电动车这个概念并不新,刘科院士表示:早在1912年,在纽约、伦敦、巴黎,还有洛杉矶的大街上,电动车数量就远远多于燃油车。然而,20世纪30年代之后,电动车便几乎销声匿迹,直到今天,燃油车仍然占据绝对统治地位。 刘科院士在峰会上给出了燃油车打败电动车的三个理由: 1.液体的体积能量密度大。每种能源蕴含的能量密度大小,决定了汽车能行驶的距离远近。100年前就发明的铅酸电池能量密度是90千瓦时/立方米。经过上百年的研究,如今最好的锂电池的能量密度也不过是260千瓦时/立方米。而汽油的能量密度是8600千瓦时/立方米,柴油则是9600千瓦时/立方米。 2.液体是最佳的能源载体。液体燃料既能在陆地上实现管路运输,也能实现跨海运输,且运输成本低廉。比如,汽油从休斯敦炼油厂用船拉到深圳盐田港再到加油站,每升运费不超过7分钱。这也是为什么尽管世界上的产油国寥寥无几,而世界上的任何一个角落都能很方便地加油开车。 3.相比于氢气、电等能源,液体可以长期储存。 表面上是电开车,实际上是煤开车尽管燃油车具有先天优势,但由于中国73%的石油依靠进口,加之雾霾问题的存在,中国发展电动车带有必然性。 此次峰会的主办方前瞻产业研究院提供的数据表明:2020年新能源汽车共销售136.7万辆,其中纯电动汽车销量为111.6万辆,占据整个市场份额81.64%。 |